相信大家都一定試過網上購物,各類網上交易市場的興起讓我們的日常消費變得更加方便。講到「碳」,都有價有市?有否想過,原來碳權都可以像商品一樣進行買賣,市場上居然也有網絡平台可以進行碳交易?
碳市場如何運作?
「碳市場」發展源於各國就《巴黎協定》第六條協議,規範排放國之間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可透過買賣「碳權」(即排放二氧化碳的權利),以每噸二氧化碳為單位,由排碳需求高的一方 (買家) 跟排碳量未達上限的一方 (賣家) 進行交易來抵銷碳排,以協助國家或企業減輕自行減碳的成本,共同實現緩和氣候暖化的目標。碳市場分為「自願碳市場」和「合規碳市場」(又稱「強制碳市場」)。
自願碳市場主要以自願及自發性參與減排活動,透過買賣碳信用額 (carbon credit) 中和或抵消買家自身的碳排放。在2021年,星展集團與新加坡交易所、淡馬錫和渣打銀行為應對氣候問題,攜手於新加坡成立國際市場碳信用額平台 Climate Impact X (簡稱CIX),透過可靠的市場機制,提供高品質、具透明度、價格公平的碳權交易,以擴大自願碳市場。國際投資公司淡馬錫相信在企業紛紛承諾減碳的推動下,自願碳市場對高質量碳信用額的全球需求於2030年預計增加至少15倍!
碳市場也可進行拍賣?
為切合不同碳信用交易的需要,CIX提供不同簡易又安全的數碼平台:第一是拍賣平台,買家可競投特定的項目或精選項目中的定制組合。第二是項目市場,供企業和項目供應商展示、搜尋、比較、購買和抵消碳信用的數碼平台,買家可從精選自然氣候解決方案項目中直接購買碳信用額,適合任何規模的企業。第三是碳交易所,為跨國企業與機構投資者提供標準化合約,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雙向碳信用交易外,支持高流動性更為市場提供更清晰的價格透明度和風險管理解決方案。
到底CIX在自願碳市場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CIX致力提供一系列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自然氣候解決方案,去年11月首宗試點拍賣的碳信用額交易量便高達170,000噸!八個多元自然氣候解決方案包括修復和避免砍伐森林,不但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250多個受威脅的物種,更促進當地社會及經濟發展,如提供超過5.5萬個工作崗位及預計資助60個醫療和基礎設施等。未來項目將逐步擴展至碳捕捉科技和其他非自然氣候解決方案。
2005年已有合規碳市場?
合規碳市場與自願碳市場最大的分別是,前者按「限額與交易」原則,在法定碳排放上限下,企業會被分配到既定的排放配額 (emission allowance),如果排放量超出額度,可透過交易市場向未超額使用的企業購買碳權;反之,有多餘的配額,亦可在碳市場上出售。如Tesla因為碳排放低於歐盟標準,因此擁有大量碳權可以賣給其他碳排過多的車廠。設立於2005年,歐盟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內地於去年亦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估計未來合規碳市場於全球的版圖將會繼續擴張。
你可能會問:「資金充裕的企業豈不是可以一直靠付費以維持排碳行為?」,答案是「不一定!」碳權的數量其實是有限的,當離2050年碳中和目標越近,市場上的碳權數量也會下降,碳權價格隨之上升,這樣便促使企業為降低營運成本而一起減碳。
展望香港,碳市場在未來有甚麼機遇?
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和證監會共同領導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發布初步可行性評估,表示會致力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優質自願碳市場,行動包括加強與廣州期貨交易所在碳市場發展方面的合作,使香港成為內地的離岸風險管理中心等等。
碳市場是一個帶動企業邁向碳中和的可持續金融平台,香港碳市場仍然有許多發展的空間。《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在2035年前碳排放量減半,以及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香港是時候成為以碳中和為本的金融樞紐,無庸置疑的是香港需繼續、甚至加速地發展碳市場,否則「碳中和」成本只會更高而變得更有挑戰性。
文章內容由Echo Asia與DBS聯合製作。